查看原文
其他

上工医信创始人季鑫: 我们一直在努力, 却不小心与巨头同行 | 宁静访谈录

第230期 宁静访谈录 2022-03-25

 

“我们在努力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却不小心与巨头同行”。


7月6日那天他很兴奋,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句话,是源于一则网易新闻:

 

据国外媒体Quartz报道,继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之后,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部门DeepMind的下一个挑战是防止失明。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未经治疗会导致失明,它是美国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发现得早,则能大大降低失明风险。DeepMind宣布与NHS(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合作,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及早发现常见的眼部疾病。

 

让他兴奋的不仅仅是“与巨头同行”,而是他们已经先行一步。

 

6月5日,中国微循环学会、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中国微循环学会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在北京举行了媒体发布会,宣布了旨在提高糖网病筛查率,避免糖尿病人失明的“中国糖网筛防工程”启动。

 

这项大工程得以启动的技术支撑,正是他们一直在探索的糖网病筛查技术。


季鑫: 医学专业背景,上工医信科技公司创始人及CEO。上工医信2014年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让计算机通过学习眼科专家阅读和分析眼底照片的技能,在“云平台”上自动阅读和分析眼底照片,对糖尿病眼部并发症进行辅助诊断。

 

季鑫的创业之路,几经周折。

 

1999年医学院毕业后,季鑫没有选择做医生。最初他进入一家生物材料公司,先到广州培训,再到北京工作,不久后即进入日本第一制药,开始了医药代表生涯。三年后,进入香港亿腾,负责北京和山东区域市场的销售。

 

对市场有了一定经验后,2005年初,季鑫决定自己创业,做进口耗材的国内代理。“现在想来那只能叫单干,各种条件其实都不成熟。当时对市场的调研和评估做的太差了,我以前做的只是销售的某个环节,对于整体业务的把控还差得很远。”

 

那次创业,刚刚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季鑫决定再学习。“我一直做销售,对于市场推广有欠缺,当时外企的市场部都做的很不错,诺和诺德的市场部业内评价非常高,我就设法进入了诺和诺德的市场部。”得益于做销售的经历,他在市场部做项目执行得心应手。

 

随着时间的流逝,创业的念头再次袭来,2008年,季鑫选择再次创业。这一次,他明白不能再单打独斗,就与朋友合伙重新开始产品代理,他负责推广运营,朋友负责政府事务,紫光、日本明治、安斯泰来、双鹤都曾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2011年,季鑫发现他们的产品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随着政策的变化,原来热门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他们最擅长的、赖以生存的产品会在三五年内受到很大挑战,他们必须做出产品结构的调整。

 

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最终确定的项目方向——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智能筛查“糖网病”,却不小心与巨头同行。



 

宁静:你们努力做的事,不小心与巨头谷歌同行,除了兴奋,还有什么想法?

 

季鑫:得知谷歌的这条新闻后,我的很多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我们的方向选对了。谷歌的技术研发团队世界一流,但对图像处理的指标方面我们可能更具优势,而且中国的糖网病病例远远超出英国,未来的合作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不是我最兴奋的地方。

 

这两周我一直在想,这已经不是纯技术的问题了,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件事情的意义,应该远不止保护未来八到十年高龄人口的工作能力、减少致盲率给社会造成的压力。这件事应该上升到医疗卫生战略层面,仅凭我们几个创始人和社会上极少的几个机构和我们合作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近代史上错过了前两次技术革命,现在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革新是又一次机会,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这是科技兴国的机会,如果可能,我都想去找李克强总理。

 

宁静:你们之前一直代理销售药品,为什么会确定“糖网病”筛查这一方向?

 

季鑫:我们都是医学背景,无论做什么肯定还是围绕医疗。先分析三个诊疗行为,诊后我们一直在做,遇到了困难;说实话,诊前的预防和保健当时没看好,那就只能做诊断。

 

我们做过肝癌的诊断试剂,因为没有物价没有做起来;我们研究国内外大的医学影像公司,发现多数都是软硬件一起做,我们参与进来就是由卖药变成卖软件,而且是一次性消费,这也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我们需要的项目是有市场需求、能有现金流、风险相对小、可持续服务,又能让我们发挥推广运营的优势。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去想,把身体的各部位、各脏器都想了个遍,选来选去就确定了眼科。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病),导致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我国糖网病患者已超过3000万人。

 

但糖网病又是可以避免失明的眼病,只要在发病初期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失明风险可下降94.4%,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是糖网病患者保留视力的关键,但是,我国糖网病筛查率不足10%,因此,关注并提高糖网病患者的知晓率和筛查率刻不容缓。

 

目标选定了糖网病,我们就去同仁医院找专家探讨,非常巧合,同仁医院也想做糖网病筛查,而且不局限于此,同仁还想做青光眼、白内障的筛查,当时我们几乎一拍即合。

 

同仁为什么早有想法却没有执行?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项目,需要临床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单纯某个领域的专家都无法完成这个事情。我们负责找技术,同仁负责专业医生指导计算机,很快就在国家眼科工程中心成立了一个项目实验室。




宁静:如何理解“糖网病智能筛查诊断系统”?计算机如何代替眼科医生做出诊断?

 

季鑫:人工智能进行糖网病筛查的原理,实际上就是由国家眼科工程中心的专家,将其阅读和分析眼底照片的技能传授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学会怎样阅读和分析眼底照片,以判定眼底是否有病变。

 

实际运行模式是,我们在医院的内分泌科或体检中心放一台眼底照相机,给患者拍眼底照片,上传到我们的云平台,通过我们的眼底影像智能分析软件对眼底照片进行阅读和分析,然后由云平台自动将就诊建议回传给内分泌科或体检中心。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替眼科医生干活,但技术的改进需要时间,执行也需要分阶段。目前阶段正在量化病变指征,提供给医生做诊断依据。

 

计算机学习和模拟人的标准,基本指标学习完后,我们把专家诊断的样本导进去,计算机再进行深入学习,之后计算机就会模拟人给出诊断,经过训练会越来越准确,甚至会超过人。教计算机的人是眼科专家,所以以后它的诊断能力就比一般的眼科医生强,更何况它是应用于非眼科科室,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体检中心等。

 

目前我们的技术可以指导内分泌科医生,至少可以告诉他患者的眼底有没有问题,如果不严重,内分泌科医生可以开药处置,如果严重则建议去眼科进一步诊断治疗。

 

宁静:计算机诊断的误诊或漏诊几率是多少?真的可以替代专业医生吗?

 

季鑫:我们国家早在1984年就制定了糖网病筛查的路径和标准,但是30多年过去了,一直停留在纸上,糖网病筛防率还不到10%,这就意味着近1亿名糖尿病患者没有进行过筛查,主要原因是缺少医生。

 

2012年中国大约有三万名眼科医生,真正从事眼底疾病研究和提供临床服务的只有约1000名。眼科医生应付手术都有些力不从心,更不要说做眼病筛查了。在同仁医院,有的病人做手术要等好几个月,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非常明显,眼病筛查的需求也很巨大。

 

现在我们有机器人了,可以帮助内分泌科医生进行糖网病的海量筛查,提高效率,这也是中国糖网筛查工程能够启动的原因,尽管现在的技术还不够完美。

 

糖网病就怕治疗时机被耽误,所以目前我们把应用敏感性提的很高,尽可能降低漏诊。敏感性在98%的情况下,我们的临床符合率能达到90%。如果没有问题的被误诊了,有眼科医生把关,但如果漏诊了就会耽误诊疗。

 

我们的筛查就是判断眼底是否有病、严重与否,我们尽可能把第二道防线做好,而在第一道防线里漏掉的极个别患者都是很轻的状态,来年再查就跑不了,眼科专家说这已经干预得很早了。

 

我们计划2017年进行一个人机比赛,请眼底病专家、内分泌科经过培训会看眼底病的专业医生,分组与计算机PK,到时请业内同行共同来验证我们的技术。



 

宁静:你们的技术研发团队组成如何?如何保证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

 

季鑫:眼科、内分泌科、微循环方面的专家,都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最初的眼底研发团队是浙江大学,从开始的委托研发逐渐发展成现在拥有期权股份的长期合作,参与项目的浙大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上工的研发团队,以此保证可持续性。

 

后来我们还发现了一位研究青光眼视神经识别的高校教授,他现在也成为我们的技术顾问之一。

 

上工的技术在逐渐完善,我们以完全敞开的态度拥抱合作,因为强强联合是目前为止能够最快达到高水准技术的路径。目前我们主要围绕眼科来做,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多领域的合作。我们与科学家的合作,正逐渐趋向理性、成熟。

 

宁静:“上工医信”有什么含义?目前公司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季鑫:我们的技术专注于通过筛查早发现病变,所谓“上工治未病”,因此得名。通过眼底可以发现很多病变,现在,我们正逐步扩展到青光眼、白内障、动脉硬化、微循环等领域,最初对于糖网病的筛查就变成了一个切入点。

 

我们商业化这个项目时也碰过壁。最初延续了药品的推广模式,一家家医院推广、签约,特别零散,相互之间也没有协同。因为没有进行学术推广,很多医院不认可我们的诊断建议,患者拿着建议报告去医院时,也遭到医生的质疑。

 

后来,我们借鉴了跨国企业的推广模式,市场和销售总监刘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江苏启动学术推广试点,逐渐跟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默克、眼底照相机领先企业佳能和拓普康。

 

现在,业务拓展进入了“成片开发”的状态。比如,我们最近联合开展的“中国糖网筛防工程”就得到了詹启敏院士,同仁医院副院长王宁利教授等专家的支持,仅一个月就已经有100家医院进行了注册,比如北大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大二院、南京鼓楼医院、郑大一附院、湘雅医院等。

 

再比如,由卫计委主导的国家眼科工程中心“千人培训计划”,我们的技术就是培训内容之一;江苏疾控中心的慢病管理平台,也已经应用我们的技术作为糖尿病管理技术。

 

现在,我们面前的难点是完成A轮融资。目前,“中国糖网筛防工程”正在注册阶段,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年会上还会召集上百位专家参与进来。虽然项目得到专家的认可,但现在融资是关键点,我能说没钱就不干了吗?我们根本不可能停下来。



 

宁静:在创业经历的种种考验中,您个人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季鑫:我们的确经历了重重考验,比如:商业模式复制的能力,市场的挖掘和验证能力,团队的应变能力,持续不断的学习能力,技术的迭代能力等等,我们努力一步步去攻克。

 

我个人很重兄弟情义,在最难的时候有兄弟跟着我,我觉得就不能抛弃他。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这个观念出现了问题,因为随着事业的推进,他可能不再胜任工作。我很纠结,现在想明白了:企业进入快车道后,不能跟上节奏的人踏踏实实享受股权就好,这可能是兄弟情义最好的结局。这也是有的原始股东急流勇退、离开关键岗位的原因。

 

我以前很讨厌加班,一直认为加班是因为效率太低,但现在事情太多了,分身乏术只能加班。有人重压下掉队了,也有人越挫越勇,我们的核心成员都很拼。

 

宁静:您现在如何定义创业?如何激励团队风雨同舟?

 

季鑫:创业很艰难,但它会给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提供一个机会;创业也很苦,需要全身心投入,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专注度是以前任何工作都不能比拟的;创业有风险,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失败,所以我们会焦虑,会战战兢兢,也会想尽办法去克服。

 

每一次困难的解决,对我们都是莫大的激励。越来越多专家的加盟,让团队坚定了前进的信心,我觉得这种激励远远大于奖金、薪酬和福利的设计。我们公司80%的人都是放弃了原有的高薪,只拿最基本的生活费在工作,所以我的压力很大,晚一天成功我都觉得对不起他们。



宁静访谈录的发布平台:腾讯微信、腾讯微博、腾讯新闻、搜狐健康、健康界、医界、今日头条、微头条、网易、一点资讯、企鹅媒体平台等;本文版权归宁静访谈录所有,转载请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